摘要:该生物发酵床养鸡技术已获得省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 ...
杨亚林指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级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许多辛劳和汗水,取得了显著成效。
3.市直和昭阳区直、城区以外的普通高中学校需具备国民教育全日制省属重点师范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本科仅为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和双一流高校的本科),并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一)面试形式主要以说课或试讲方式进行,满分为100分,最低控制分数线为70分
我们刚下夜班,看到他的主治医生发的朋友圈,就特意过来看看他,这200元是给孩子的。这些捐款虽然微薄,但捐出的却是充满浓浓人情味的关怀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今年4岁的军军(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母亲智力障碍,在他2岁时,父亲又意外去世,他只能与16岁的姐姐相依为命。军军的表哥说:目前交了6000元的医疗费,这些钱都是借来的,医生和护士都非常关心我表弟的伤情,我们非常感动,谢谢这些陌生人给予我们的温暖。这时,已经怀孕挺着大肚子的医生王国粉来到病床前看望军军(化名),她说:看到小朋友遭遇的不幸,我很心疼,我马上也要当妈妈了,能帮他多少算多少。
68床的蒋万会也拿出了100元捐给军军。一股股暖流、一颗颗爱心在医院内外涌动,相信他们一定会渡过难关。聚焦生猪、肉牛、乌骨鸡等重点,强化招商引资和龙头带动,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层次、有明显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落地,推动特色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成贵铁路通车运营,渝昆高铁开工建设,昭通迈入高铁时代。围绕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按照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百万亩苹果与百万城市人口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建设,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在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增光添彩、增加一份果香的同时,也为昭通旅游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品牌引领和形象塑造。坚持以机关带基层、以干部带群众,全面推行多深入少开会、多具体研究少发号施令、多帮助指导少指责批评三多三少工作法,鞭策各级干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脱贫攻坚等基层一线,用机关沉下去促进基层动起来,用干部扎下去带动群众干起来。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把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作为事关脱贫攻坚胜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一招,按照保存量、扩增量,抓重组、优结构,建机制、促稳定的思路,提前摸底、提前组织、提前对接、提前重组,抢抓全国各地大规模复工复产、短期内用工高峰的窗口期,采取输出有组织、精准到个人、匹配到岗位、到达有交接、全程可追溯五位一体的高度组织化模式,构建起了政府对政府、政府对重点企业的长效对接机制,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尽可能外出就业、尽可能原岗返岗就业、尽可能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就业。
品天下苹果,还看今昭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昭通脱贫攻坚的胜败不仅仅关乎一县一市,而是关乎全省全国大局。
高标准建成5万亩优质马铃薯示范基地,带动全市260万亩马铃薯产业加快发展,确保19.2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户均种植马铃薯5亩以上、户均增收近万元。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全社会用电量五项指标增速和高速公路建设里程、投资总量、建设进度均位列全省第一。突出村庄环境、庭院环境和个人卫生等重点,全面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热潮,力争今年省级卫生乡镇创成率达50%以上,每个自然村建成1个以上卫生公厕,努力实现卫生户厕全覆盖。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大局大势,必然要求我们主动把昭通的发展融入全国全省大格局中高位谋划、系统谋划、深度谋划,抢抓省委、省政府促进滇东北崛起等重大机遇,找到结合点、抢占制高点,坚定不移地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新发展,寻求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主打产业、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努力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成效上争先进位、赶超跨越。
立足昭通作为滇川黔渝地理中心和中国内地连接南亚、东南亚双向大走廊的特殊区位,我们以打造内联外通、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力争在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五横四纵两环七联高速公路网、二横七纵铁路主网架、一中心两支线八通用多航线航空网、一通道两枢纽三中心三转运多节点水运网,形成东联毕水兴经济带、南连滇中经济区、西接沿金沙江经济带、北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第二,坚决有力打好易地搬迁巩固战,确保易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第一,深入贯彻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持续掀起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热潮。第五,坚决有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海战,确保脱贫脱出新面貌新气象。
大力弘扬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脱贫攻坚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紧扣脱贫普查标准,坚持重心前移,聚焦全市10个贫困县区、1220个贫困村、41.95万户183.76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开展全覆盖无遗漏的大排查,对标对表找差距查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坚决确保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坚决确保不把问题带入考场。
回溯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昭通视察,要求我们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5年多时间里,昭通各族干部群众时刻铭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精神状态,夺取了鲁甸8·03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努力闯出一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倒逼产业形态、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创新突破的路子。
同时,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交流合作,加快构建近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远接长三角、珠三角为主的大开放格局,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开闸放水,形成奔涌之势,助推昭通跨越腾飞。殷殷关怀,情暖乌蒙大地。城乡基层治理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更要强化示范引领、创新突破、指导全局。第四,坚决有力打好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全面强化脱贫攻坚产业支撑。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昭阳区、水富市作为全市城乡统筹治理的典范,将昭阳区、鲁甸县、镇雄县、绥江县和水富市作为全省美丽县城创建标杆,力求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无所谓城、无所谓乡城乡一体新格局等方面找到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为全市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当好标杆、做好示范。这些耳熟能详的高原特色产业品牌,是昭通坚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为引领,努力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与质量、品牌与效益同步提升的创新突破和生动实践。
昭通作为劳务输出大市,2019年末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中就有224.61万转移就业,务工收入占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7.28%。坚持抓党建、强引领、转作风、强服务,全面推行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年内基本实现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建设全覆盖,持续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以一肩挑为重点调整充实村两委班子,清零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奖励三位一体薪酬制度,在保证工作稳定性持续性的同时,调整撤换不称职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督导员,推动实现党的组织无处不在、作用无处不发挥。
在全市范围开展窗口服务行业规范管理、城市社区文明卫生创建、农村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全社会文明卫生良好习惯养成、党旗引领党员示范五大行动,建立健全统筹调度、随机抽查、约谈曝光、通报问责等制度,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城乡环境大改善、群众面貌大提升、整体形象大改观。昭通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全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结合昭通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实际,我们以昭阳区靖安、鲁甸县卯家湾两个全国数一数二的跨县区安置区为重点,将23个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作为全市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先试示范区,从安置区行政管理构架、社会治理机制、公共服务保障、便民服务体系、应急处置救助、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整合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监督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组织等各方面力量,明确职责定位,健全完善机制,形成创建合力,积极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适应长远发展需要、满足广大群众需求的基层治理模式,促进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发展成果同享,让每一名搬迁群众过上更加安定美满的幸福生活。第一,坚决有力打好各类问题清零战,倒逼推动各项指标全部达标、脱贫成果全面巩固。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大战大考中,暴露出我市城乡基层治理还存在党建引领不强、城乡协调发展不优、机制体制衔接不畅、服务供给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短板。骨干水源工程、川气缅气入昭工程、现代信息网络工程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为高质量跨越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三、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建立具有昭通特色的城乡基层治理新路径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全面开展贫困党员脱贫工程,强化帮扶支持,确保全市所有贫困党员摆脱贫困。
立足昭通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特殊市情,我们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原则,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全市8.44万户36.24万群众一步实现了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扩能改造工程中心作业区即将开工。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肩负脱贫攻坚两个全国之最的历史重任,更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强烈的使命担当,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打赢攻坚战、跑出加速度、赛出好成绩,高质量交出脱贫攻坚和跨越发展时代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路径。
新建标准化竹基地120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40万亩,力争到明年全市竹产业基地达500万亩以上。当前,全市上下正按照建设配套搬家、就业产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步走思路,在广大易迁群众顺利实现搬家入住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精准务实地做好就业产业的支撑保障,60万平方米扶贫车间、45万平方米商业配套设施即将全面投入运营,1.34万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7.8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及迁出地137.8万亩三块地的盘活利用正在加快推进。
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初心使命、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重要指示精神,锻造一支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铁军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已拆除农村危旧房34.36万间的基础上,全面拆除农村危房78316间、易地搬迁旧房32856间,做到应拆尽拆、拆除一户复垦复绿一户。带着对云南人民的深切挂念,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到云南考察,亲切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指导工作。持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动态排查管理,按照四个不摘和脱贫成果巩固20条要求,全面开展169.08万脱贫人口回头看,强化对18.48万重点监测人口和农村边缘人口的动态帮扶,以精准到户到人的动态管控巩固强化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返贫致贫。
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机制、抓创新,强管理、优服务,在充分发挥安置区5个临时党工委(管委会)、111个党支部、43个社区组织作用的基础上,统筹整合调度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群团组织等各方力量,强化搬迁群众的培训、教育、管理、服务,切实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特别是坚持应搬尽搬和应退尽退紧密结合,以大规模易地搬迁和退耕还林还草还竹为支撑,在北部8个县市规划建设竹产业基地500万亩,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让长江上游生态敏感脆弱的乌蒙山区绿了起来,确保长江上游径流区32条支流一江清水出昭通,实现了国家战略与昭通发展、生态发展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又为贫困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致富路子。
第三,坚决有力打好劳动力稳定就业攻坚战,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和层次。坚持输出劳动力跟踪稳岗和返乡回流人员再就业两手抓,强化动态排查和服务管理,研究细化稳岗转岗措施,尽最大可能把外出务工劳动力稳在输入地,实现稳定就业。
巩固提升电力、烟草、煤炭等传统产业。全市2018年及新增易迁劳动力13.74万人,转移就业12.25万人、转移就业率89.15%。